(資料圖)
全國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特別是北方多地遭遇了極端強降雨天氣。山洪地質災害、城市內澇等問題牽動人心。住建部和應急管理部發(fā)出通知,要求各地進一步完善排水防澇應急機制,做好城市排水防澇應急管理,加強應急處置協(xié)同聯(lián)動,切實保障城市安全度汛。
每到汛期,總有一些城市出現(xiàn)內澇積水,造成交通出行不便甚至是人員被困。有數據統(tǒng)計,我國每年總會有一些城市受內澇影響。城市內澇,不僅讓市民“行路難”,甚至還會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危及群眾生命安全。因此,做好排水防澇,已經成為檢驗城市綜合治理能力的一場大考。
城市內澇之所以發(fā)生,既受極端天氣、地勢低洼等客觀因素影響,也與一些城市自然調蓄空間不足、排水設施建設滯后、應急管理能力不強等有關。但歸根到底,反映的是城市發(fā)展的理念問題。經過幾十年快速城鎮(zhèn)化,我國城市發(fā)展已由大規(guī)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的階段。此時,如果繼續(xù)走“鋪攤子”“擴面積”的粗放發(fā)展老路,就會加劇城市擴張與自然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導致內澇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要摒棄要“面子”不要“里子”,見物不見人等不符合新發(fā)展理念的各種現(xiàn)象。
一座文明而宜居的城市,不能只有巍峨的高樓大廈,更要有與現(xiàn)代城市相適應的發(fā)展理念。在城市治理上要有以人為本的自覺、未雨綢繆的智慧,用持久的耐心、科學的精神、系統(tǒng)的辦法,將城市內澇治理放在價值排序中應有的位置上。把城市地下排水管網新建改造、排澇通道建設、防洪設施建設、泵站排澇能力提升等作為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發(fā)展工程,下更大力氣抓實抓好。
除了基礎設施硬件上的提升,還要把海綿城市、韌性城市等理念融入城市的規(guī)劃和建設中,為城市更多“留白增綠”。在國外,不少城市的大樓和民居都實行樓頂綠化。大雨被植物過濾后,從根系滲漏到地下大大小小的蓄水池里,既可以補充地下水,也能用于灌溉、洗車等。在國內,近年來,不少地方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也作出了積極探索。通過擴大公共綠地、修復天然水系等,不僅美化了市容市貌,還能有效滲水蓄水,為城市防災減災和生態(tài)建設留出了彈性空間,這些經驗都值得推廣。
補齊城市內澇背后的治理短板,需要更多城市積極行動起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提高硬件標準,建立聯(lián)動機制,提升應急能力,確保各項措施能末端落實。只有這樣,我們的城市才能從容迎接極端天氣的考驗。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lián)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