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舞劇《絲路花雨》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它在1979年的春天橫空出世,震驚中國文化界,也震撼了世界藝術的舞臺,成為那個時代最閃亮的文化符號。
1977年的冬天,甘肅歌舞劇團的創(chuàng)作者們第一次到敦煌。在一千多里外的陌生土地上,他們被一個由429個洞窟組成的藝術殿堂所震撼,為壁畫上的故事和伎樂飛天的舞姿所迷戀。
【資料圖】
在長達兩年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他們先后七進莫高窟,沐浴敦煌之光,學習臨摹壁畫上的精美舞姿,他們貢獻著自己所有的才華,毫無保留,只為獻給觀眾最美的《絲路花雨》。
當行駛的火車漸漸遠離敦煌柳園火車站,遠離這些戈壁沙漠,《絲路花雨》即將面臨一場巨大考驗。
“此舞只有天上有”
1979年,《絲路花雨》在北京演出之前,甘肅歌舞劇團從來沒有在全國引起過關注,當《絲路花雨》的海報在紅塔劇場張貼出來時,觀眾的反應是平淡而冷漠的。
《絲路花雨》海報
1979版《絲路花雨》編導
朱江
第一次在北京演出的時候是在紅塔劇場,那時有的人都不知道甘肅在哪??粗T口沒人買票,我們最后決定自己買,請親戚朋友來看,那會兒五毛錢一張票,我一買買十張。
這是一場色彩斑斕,美輪美奐的舞蹈盛宴,它以前所未見的敦煌舞姿,蕩氣回腸的情感故事,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變化,帶給1979年中國的藝術舞臺一次震撼。
1979版《絲路花雨》編導
朱江
第二天報紙上就登出來了,有的說美女如云,有的說此“舞只有天上有,人間難得看幾回”,好評如潮。再去買票就買不上了。
初登舞臺后,《絲路花雨》轟動了中國和世界,使得劇組被邀請去西安拍攝了一部同名電影。在電影膠片里,《絲路花雨》舞蹈的最初模樣被保存下來,賀燕云、柴懷民、張稷、李為民、許琪等創(chuàng)作人員都參與了《絲路花雨》電影的拍攝。
《絲路花雨》的出現(xiàn)意味著一個全新的舞種“敦煌舞”的誕生,也為中國民族舞開辟出新路,成為了中國民族舞劇里程碑式的典范之作。
創(chuàng)作者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去香港演出的經(jīng)歷。
1979版《絲路花雨》化妝設計
楊樹云
當時香港人真是看傻了,當時報紙上的海報說“駱駝上舞臺,天女下凡來,壁畫復了活,舞姿多精彩”。不斷地加演,加到日夜兩場,我們最后在香港都沒有演夠,就回來了。
一群來自甘肅的藝術家,在貧瘠的土地上讓《絲路花雨》超越了藝術的界限,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個文化符號。
“敦煌舞”飛向世界?
1982年巴黎演出廣告宣傳畫
在香港演出之后,敦煌的“飛天”演員們開始飛向了全世界。巴黎、倫敦、法蘭克福、紐約、東京,《絲路花雨》開始國際巡演,在歡呼和掌聲中向海外觀眾展現(xiàn)了一個富有開放包容的現(xiàn)代中國,讓他們了解到中國在變,中國人也在變。
1982年,《絲路花雨》來到時尚之都米蘭,代表亞洲第一個進入世界最著名的劇院之一,斯卡拉大劇院,但這次演出前出現(xiàn)了一個意外。
在斯卡拉大劇院演出期間,第一代英娘扮演者賀燕云在上課練功時,因為過度勞累突然昏倒,全團都非常緊張。
《絲路花雨》第一代英娘扮演者
賀燕云
醒來一看,我躺在我的化妝間里面,旁邊圍了一堆人,編導許琪老師、劉少雄老師都在。許琪老師還在那掉眼淚,不知道這下怎么辦。
正式演出那天我印象特別深,所有人那天話都很少,都很關注我,要出場就看我的腳,都不看我的表情,就怕我再倒下,所以我那天跳舞,就用心在控制節(jié)奏,因此反映出來就覺得特別穩(wěn)。
1979版《絲路花雨》編導
許琪
成功的時候六層的包廂往下扔鮮花,謝幕一次又一次,我們臺上的大部分人都掉了眼淚。
《絲路花雨》第一代英娘扮演者
賀燕云
而且那個時候正好是女排獲冠軍,我感覺我們像女排一樣,西方人為我們這樣鼓掌,覺得很自豪。跟我們一起經(jīng)歷過的導演和演員,我們那一代的人,我相信他們的感受跟我可能是一樣的。
在甘肅歌舞劇團辦公樓門口貼著一張海報,海報上的在四十多年前創(chuàng)造了《絲路花雨》這個藝術奇跡。四十多年的時光,穿過這里的走廊,留下很多記憶。每天一些年輕演員都會走過這里,他們可能不再知道曾經(jīng)發(fā)生在這里的種種精彩故事,每天練習的舞蹈動作是如何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他們的前輩都經(jīng)歷過什么樣的痛苦,淚水和喜悅?
這里所有的過往,聚焦在1977年的某一天,他們聚在一起,開始了這部未來的經(jīng)典舞劇的創(chuàng)作。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wǎng) 93dn.com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lián)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