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周期政策調節(jié)的過程中,作為金融體系向實體經濟傳導的載體,商業(yè)銀行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商業(yè)銀行應發(fā)揮利潤較多的優(yōu)勢……向實體經濟讓利”的政策導向亦讓商業(yè)銀行背負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在明晰疫情背景下商業(yè)銀行所面臨的四大挑戰(zhàn)和四大機遇之后,我們有必要了解商業(yè)銀行目前的家底情況,并對2020年給予一些展望。
請注意:由于2019年郵儲銀行被納入商業(yè)銀行、因此和2018年相比存在口徑上的差異、但整體方向無虞。例如調整前后的國有大行總資產增速分別為8.27%和8.26%,不過對凈利潤增速絕對數值影響較大(調整前后分別為8.91%和5.88%)、國有大行調整前后分別為10.79%和5.05%。
一、維度1:規(guī)模、結構與業(yè)績
(一)總資產:“量增、面擴、價降”的政策導向下,規(guī)模增長明顯提升
1、國有大行總資產權重大幅提升、城商行繼續(xù)個位數增長
截至2019年底,商業(yè)銀行總資產規(guī)模達到240萬億元,其中國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商行分別為116.78萬億、51.78萬億和37.28萬億。
從總資產這一規(guī)模指標來看,各類金融機構的同比增速均較2018年有所回升,其中商業(yè)銀行2019年總資產同比增長9.12%,較2018年提升2.42個百分點。特別是國有大行和股份行2019年總資產同比增速分別為8.27%和10.13%,較2018年分別提升2.30個百分點和5.55個百分點。相反2019年城商行的總資產同比增速為8.53%(較2018年略有提升),在2017年總資產同比增速腰斬后連續(xù)兩年位于9%以下,規(guī)模增速上已經被全國性銀行反超。
與之相對應,加入郵儲銀行后大型銀行的總資產占銀行業(yè)金融機構的權重在2019年大幅提升3.60個百分點至40.27%,優(yōu)勢愈發(fā)突出,同時股份行的總資產權重也順勢提升0.33個百分點至17.86%。相較而言,在銀行業(yè)金融機構中,其它類型的金融機構(如金融租賃、消費金融、財務公司等)同比增速下滑明顯。
2、客戶端業(yè)務以及國債投資增速快于總資產
以存款類金融機構(含商業(yè)銀行、農信社、村鎮(zhèn)銀行等可吸收存款的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為例,可以看出2019年,廣義同業(yè)資產下降0.49%到達54.33萬億元,但同業(yè)負債依然保持著平穩(wěn)增長(2019年增長6.79%至31.31萬億元),這大概是因為市場普遍預期較長一段時期內,同業(yè)負債的融資成本較低所致,同時鑒于中國目前較為分割的特殊金融體系,同業(yè)業(yè)務存在的必要性依然很高。
(1)資產端層面的增長主要集中于國債投資、客戶類資產投放兩個層面。其中,國債余額同比增長16.24%、對企業(yè)債權(含貸款和企業(yè)債等)同比增長10.97%、零售貸款同比增長15.57%。
(2)負債端層面的增長主要集中于零售存款和發(fā)行債券,其中零售存款大幅增長13.51%,可轉讓存單、國庫現金存款、保證金存款等同比增長9.79%,債券同比增長9.79%。
3、廣義客戶資產和負債占比均明顯提升,國債投資占比提升至11%附近
和前面增速相對應,目前廣義客戶端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已經提升至56.40%,較2018年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同時客戶端負債占總資產的比例也相應提升至62.16%,較2018年提升0.63個百分點。
其中零售端業(yè)務的貢獻力度最大,零售存款占總資產的比例大幅提升1.26個百分點至28.32%,零售貸款占總資產的比例則大幅提升1.16個百分點至18.89%,從零售存貸比的角度來看,未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主要指以郵儲銀行為代表的國有大行)。
4、廣義同業(yè)資產和同業(yè)負債占比分別下降至18.78%和21.50%
目前廣義同業(yè)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已經降至20%以下,即18.78%,較2018年下降1.69個百分點。同時廣義同業(yè)負債(含傳統同業(yè)負債和債券發(fā)行)占總資產的比例已經降至21.51%,其中債券發(fā)行替代傳統同業(yè)負債的特征較為明顯。
(二)業(yè)績指標分化明顯
1、凈利潤:全國性銀行能力突出,中小銀行應被給予更多關懷和傾斜
2019年全部商業(yè)銀行實現凈利潤19932億元,同比增速回升至8.91%,這也是自2016年以來連續(xù)第四年凈利潤增速出現回升。
考慮到全國性銀行的權重較高,我們有理由相信近年商業(yè)銀行凈利潤回升主要得益于全國性銀行經營情況的支撐。
2019年,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分別實現凈利潤1.06萬億、0.42萬億和0.25萬億,同比增速分別為10.79%(調整為5.05%)、9.07%和1.95%。可以看出在盈利能力方面,無論是絕對盈利水平,抑或是盈利增速,全國性銀行正處于全面領先地位,諸如城商行、外資行的盈利空間正在被全國性銀行所侵蝕。
2、相關業(yè)績指標:城商行讓利空間最小、全國性銀行讓利空間大
從ROE、凈息差、成本收入比以及非息收入占比等業(yè)績指標來看,2019年商業(yè)銀行在息差方面改善明顯,尤以股份行最為突出,其息差較2018年提升20個BP至2.12%。民營銀行雖然改善幅度較大,但應主要是釋放撥備的效果。
2019年商業(yè)銀行成本收入比較2018年大幅上升0.84個百分點,重新回到2014年前的水平,同時國有大行和股份行的凈息差仍然高達2.12%,而城商行的ROA低至0.70%。
二、維度2:資產質量、流動性與資本
(一)全國性銀行:不良規(guī)模依然不容樂觀,但化解能力較強
全國性銀行的客戶質量一般要好一些,但我們看到2019年國有大行和股份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同樣也分別增長15.69%和9.50%,依然處于高位,因此2019年整體資產質量情況沒有更樂觀。當然由于全國性銀行通過以量補價等途徑使其具備了更多化解不良的能力,所以我們看到國有行和股份行的2019年不良貸款率分別下降了0.03個百分點和0.07個百分點至1.38%和1.64%。
(二)城商行與民營銀行不良率大幅上升、撥備覆蓋率顯著下降
2019年城商行與民營銀行的不良率較2018年分別上升0.53個百分點和0.47個百分點至2.32%和1%,撥備覆蓋率則分別下降33.20個百分點和280.72個百分點至153.96%和391.12%
1、城商行應與三家銀行有密切關系
2019年城商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大幅增加1414億元(增幅高達53.16%)。我想城商行不良率的上升不應歸咎于整個行業(yè),而應和包商銀行、錦州銀行以及恒豐銀行等三家銀行有密切關系。
因為2019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的不良率分別為1.88%、2.30%、2.48%和2.32%,可以看出不良率上升主要發(fā)生在2019年二季度和三季度大幅上升,同時恰恰是在二季度和三季度,發(fā)生了5月24日的包商銀行被接管重組、7月28日錦州銀行接受AIC與AMC注資、8月8日中央匯金和山東省政府戰(zhàn)略入股恒豐銀行等事件。
2、民營銀行撥備覆蓋率幾乎腰斬,支撐了其較高的利潤增速
2019年民營銀行不良貸款率由0.53%上升至1%,撥備覆蓋率則由671.84%的高位降至391.12%,同時其2019年凈利潤同比增速高達72.22%,意味著民營銀行2019年較高的凈利潤增速應該是由釋放撥備來實現的。
(三)農商行抗風險能力依然較弱
2019年農商行的不良貸款率依然處于3.90%的高位,同時其撥備覆蓋率進一步下降至128.16%,在主要銀行中均處于劣勢,因此農商行目前的抗風險能力依然較弱。
(四)存貸比突破75%、地方性銀行的資本補充需求更大更迫切
2019年商業(yè)銀行超額備付金率和流動性覆蓋率分別為2.61%和146.63%,累計外匯敞口頭寸比例也高達2.66%,整體上看流動性指標處于比較優(yōu)的位置。
1、回歸本源的政策導向下,存貸比已經跨過75%,未來是向90%靠近
回歸本源的政策導向下,存貸比逐步提升是一個比較明確的方向,事實上存貸比的取消也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背景,2019年商業(yè)銀行的存貸比已經超過75%,參照國外的經驗,后續(xù)存貸比向90%左右的水平靠近應該是大方向,這基本也意味著未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會降至8%左右的水平。
2、地方性銀行的資本補充需求更大更迫切
從整體商業(yè)銀行來看,2019年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4.64%、11.95%和10.92%,其他一級資本充足率則達到1.03%(以優(yōu)先股和永續(xù)債為主),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較2018年下降0.11個百分點,仍然需要進一步補充。
從銀行類型來看,2019年城商行、民營銀行和農商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下降了0.10個百分點、1.40個百分點和13.13個百分點至12.70%、15.15%和13.13%,可以看出和大型銀行16.31%的資本充足率相比,目前城商行和農商行的資本補充需求更為迫切。
三、展望:2020年仍是政策之年、上量之年、結構調整之年
(一)政策之年:擴大政策性貸款規(guī)模、推動利率下行的政策方向較為清晰
我想目前對于2020年是政策之年的判斷應該沒有太多爭議,這也是我們2019年與2020年年終展望的主要觀點之一。相較于2019年的中美貿易戰(zhàn)和經濟下行壓力,2020年的背景在于新冠疫情全球性蔓延和十三五規(guī)劃目標的完成,因此2020年的政策之年顯得特別合適宜且力度也會超預期。政策導向是通過借助政策性貸款(含再貸款、再貼現和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轉貸款等)以及貸款利率下行來推動整體貸款利率下行。
除信貸展期、延緩本息償還、不良容忍度提升、鼓勵線上業(yè)務發(fā)展、鼓勵金融機構發(fā)行中小企業(yè)專項金融債券等措施外,目前已經實施的政策主要有:
1、LPR以及政策利率下調;
2、2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專項政策性再貸款3000億元;
3、2月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以下四點:
(1)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5000億元,重點用于中小銀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yè)信貸支持。同時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至2.5%。
(2)2020年6月底前,對地方法人銀行新發(fā)放不高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加50個基點(目前1年期LPR為4.05%)的普惠型小微企業(yè)貸款,允許等額申請再貸款資金。
(3)鼓勵引導全國性商業(yè)銀行加大對小微企業(yè)信貸投放力度,努力使小微貸款利率比上年有明顯下降。國有大型銀行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業(yè)貸款余額同比增速要力爭不低于30%。
(4)政策性銀行將增加3500億元專項信貸額度(預計將體現為轉貸款的形式),以優(yōu)惠利率向民營、中小微企業(yè)發(fā)放。
在以上舉措后續(xù)繼續(xù)加大力度外,預計普惠降準以及定向降準也將于不久實施,特別是降準的范圍有可能擴大、條件有可能放松。
需要提醒的是這里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以及轉貸款等工具并非實行名單制,而是普惠性的,因此可以通過申請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額度來支持復工復產企業(yè),而如果滿足條件還可以滾動申請。
(二)上量之年:順應政策導向推動“量增、面擴”
“量增、面擴、價降”是2018年以來最明顯的政策導向,這種背景下利率下行、利差收窄已成必然,為彌補利差空間收窄的沖擊,上量既是必要之舉也是政策導向,而面擴則降低風險、積極拓展客群的理性應對方式,事實上從2019年商業(yè)銀行整體的經營情況來看,也的確呈現出這樣一種特征,特別是國有大行和股份行總資產增速開始超過地方性銀行便是例證。我想這其中最大的要點便在于“面擴”,既可以緩解質量下滑的問題,亦可以有效拓展客群,而在目前中小微企業(yè)重新洗牌的機遇期,反而是拓展客群、開展交易銀行業(yè)務的一個機會。
(三)結構調整之年:客戶端業(yè)務占比繼續(xù)優(yōu)化提升
文中的最開始已經比較清晰的展現出商業(yè)銀行2019年的資產負債結構變化特征,客戶端業(yè)務的占比顯著提升,特別是零售存貸款業(yè)務的提升最為明顯(對公條件在“面擴”的背景下可能是重在積累客群、規(guī)模上沒有特別明顯的體現)。同時國債占總資產的比例也有明顯提升,廣義同業(yè)負債業(yè)務占總資產的比例不降反升(主要因為同業(yè)融資成本降低),廣義同業(yè)資產占比略有下降。
(四)呼吁:給予更多關懷,保護中小銀行也是保護中小微企業(yè)
目前城商行本身向實體讓利的空間較小,而全國性銀行由于其較高的ROA、顯著的盈利能力以及可觀的息差緩沖空間,更應承擔向實體讓利的職責。
這也是為什么我個人一直認為商業(yè)銀行向實體經濟讓利應該從全國性銀行著手的原因(全國性銀行的凈利潤合計達到1.46萬億、占全部商業(yè)銀行的73%以上),對于絕對盈利水平并無優(yōu)勢且也是杯水車薪的地方性銀行而言,監(jiān)管部門應該要給予更多關懷,要像對中小企業(yè)一樣給予更多政策資源傾斜。
畢竟地方性銀行全年的凈利潤規(guī)模也才5000億元左右且息差空間有限、ROA水平也比較低、資本補充壓力和需求更大、資產質量更脆弱,讓利空間很小且也是杯水車薪,讓利也意味著自身風險抵抗能力和服務中小企業(yè)的能力進一步下降,這無異于拆東墻補西墻,所以實體經濟所面臨的風險應有代表國家意志的全國性銀行來兜底,而非繼續(xù)本末倒置地向地方性銀行施加壓力,這無利于風險化解和問題的解決。
保護中小微企業(yè)就是保護中國實體經濟,保護中小銀行也是保護中小微企業(yè)。(任濤)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yè)執(zhí)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