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縣是目前重慶市唯一未通高速公路的區(qū)縣。河魚鄉(xiāng)平溪村藏在大巴山深處的山谷里,距離城口還有一小時車程。
1988年出生的章兵決定扎根在這里。他依山就勢,建起一座“世外桃源”,帶頭搞起了鄉(xiāng)村旅游。村民閑置的房屋,田里種出的土特產,甚至廢棄的木片和石頭,他都能“點石成金”。
3年來,平溪河的水更清了,平溪村的山更綠了,來旅游的人更多了,村里的群眾也更富了。
博物館牽來的緣分
記者見到章兵時,這個常年奔波、皮膚黝黑的小伙子正在酒店院子里和工人一起組裝一臺木制景觀水車。
2009年,土木工程專業(yè)畢業(yè)的章兵,回到家鄉(xiāng)開州區(qū),開辦了一家從事景觀建筑設計施工的小微企業(yè)。在當時政府貼息、免稅等系列優(yōu)惠政策的扶持下,章兵的小微企業(yè)快速成長,短短5年內,公司流水就達到千萬元。
城口縣坐落在大巴山南麓,山高坡陡,耕地稀少,但植被茂密,山清水秀。近年來,這個革命老區(qū)大打鄉(xiāng)村旅游牌,想讓群眾吃上“生態(tài)飯”。“2015年,河魚鄉(xiāng)制定了主打農耕文化牌的發(fā)展戰(zhàn)略,籌劃在鄉(xiāng)里地勢相對平緩的平溪村修建一座農耕博物館。”河魚鄉(xiāng)人大主席施玉友回憶說。
章兵和他的團隊承接了這座博物館的設計和修建。2016年,博物館最終落成。“修建博物館的過程,也是一次文明的重溫和情懷的喚醒過程。”章兵說,當地政府重視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想干實事兒、能干實事兒,這也給了他心氣和底氣。“我要在這里扎根,用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親手搭建一個房子,構筑一個‘世外桃源’。”
深山里的“世外桃源”
平溪村海拔1200米,林木蒼翠、溪水緩流,是天然的氧吧,也是絕好的避暑之地。
2017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章兵在平溪村選了5畝地,投資一千多萬元,建成了一家名為“遇見·三十一澗”的酒店。
章兵對酒店里每個細節(jié)都精心構思:廢棄的樹枝被打磨成衣架,刻著年輪的樹根被做成掛鐘,小截“斷木”成為洗手盆底架,造型獨特的樹杈被拼接成了燭臺……
他還在酒店里注入了建筑美學:大堂里一扇圓形洞窗,巧妙地框起了一幅后院山景圖,洞窗前擺上盆景,頗具明清園林風韻。
2018年,章兵的酒店對外開放后,迅速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5月至10月旺季,要提前一個月才能訂到房間,開業(yè)當年營業(yè)收入達到300萬元。”章兵說。
“搞好鄉(xiāng)村旅游是個系統(tǒng)工程,我們不但引入了這家酒店,還設計了很多文化娛樂設施、互動體驗項目,讓游客欣賞青山綠水的同時也能體驗野趣。”河魚鄉(xiāng)黨委書記王浩說,3年來,河魚鄉(xiāng)年均接待游客達8萬人。
喚醒“沉睡”的鄉(xiāng)村資源
章兵的到來,也讓不少人的生活因此改變。
趁著暖陽,67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劉明翠正在收拾院子。她的兒子女兒都在外務工,平時自己一人在家,腿腳行動不便,收入十分有限。
兩年前,當地政府投入15萬元改造資金,委托章兵將她的兩層土坯房進行了加固改造,一度潮濕臟亂的房間有了衛(wèi)生間、窗戶和陽臺,“升級”成了一間充滿情調的鄉(xiāng)村民宿。
劉明翠說,現在房屋由章兵負責運營維護,自己什么都不用管,每租出去一個房間,自己就有一定比例分成,到了年底還能夠享受集體經濟分紅。
“在平溪村,通過民房變民宿,5棟長期閑置的農房被改造成了40多個房間,這些房間由章兵統(tǒng)一運營,群眾享受租金和分紅。去年底,由于平溪村遭受泥石流災害,游客人數受到影響,。
很多空閑在家的村民也成了章兵酒店里的“員工”。54歲的村民韓淑熬如今是酒店“大廚”,做出的飯菜很受游客歡迎。
“由于要在家里照顧10歲的孫子,我和老伴沒辦法外出務工?,F在在這里上班,不僅能照顧到家里,一年還能掙兩三萬元收入。”韓淑熬說,淡季在這里上班的村民有10多人,旺季達到20人左右。
“酒店飯菜所用的菜和肉都由周邊群眾提供,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筆收入。”章兵說。
據河魚鄉(xiāng)紀委書記周黎介紹,2016年河魚鄉(xiāng)被納入城口縣北極環(huán)線精品旅游線路,其農耕文化體驗場被列為城口縣五大旅游集群片區(qū)之一。此外,河魚鄉(xiāng)每年還會舉辦為期一個月的農耕文化旅游節(jié)。
游客的增多讓鄉(xiāng)里的民宿顯得“捉襟見肘”。為滿足市場需求,河魚鄉(xiāng)又設計新建了20棟民宿,其中11棟主體已經建成,屆時將形成民宿集群。“目前重慶主城區(qū)來的游客還很少,但這種情況即將隨著城開高速開通而改變。”章兵說。
城開高速,即重慶市城口縣至開州區(qū)的高速公路,線路全長約129公里,總概算約234億元。這條高速公路于2016年12月開工,預計2022年將建成通車,屆時兩地車程將較現在大為縮短。
眼下,章兵正想著如何將土特產“變現”。他在村里專門建了農特產品展示和交易中心:樹根鐘表、石頭筆筒、創(chuàng)意衣架……此外,村民編織的草鞋、種出的中藥材、自產的蜂蜜,經過包裝以后也大大提升了附加值。他說,疫情負面影響正在消退,短途游正在迎來機遇!(韓振、劉博偉)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yè)執(zhí)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