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襄陽中心城區(qū)車流量最大的人民路十字路口,紅綠燈會“觀察”車的數量后變燈——當南北向左轉方向等紅燈的車輛排到接近30米時,就會自動變成綠燈放行,待最后一輛車輛通過停止線后,又精準切到了東西直行方向。第一財經記者在此駐足半個多小時,沒有發(fā)現一次空放。
“毫秒級的反應速度、自適應的變燈和靈活的跳相,使得車輛在任何時間段、任何一個方向、任何一個車道都不用等第二遍紅燈,而以前在高峰期等待兩到三個紅燈、上百米的車輛排隊長度是常態(tài)。”襄陽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秩序科楊峰介紹說,這是當地交管部門應用的人工智能信控自適應系統,從過去車看燈、讀秒數通行,到現在燈看車、讀車數放行。
襄陽市車聯網建設方漢江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執(zhí)行董事總經理劉坤稱,目前,襄陽已經建成了可覆蓋234個交通路口、雙向里程510公里、150平方公里的大規(guī)模城市級車聯網應用環(huán)境,到今年底,這種智能化交通路口將達到448個,覆蓋襄陽中心城區(qū)全域。
(資料圖片)
作為國內首個中心城區(qū)全域覆蓋的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qū),襄陽對智能網聯的應用還不只是與智慧交管的深度融合,未來還將延伸到智慧城市運營的方方面面。
鬧市區(qū)探索AI算法治堵
與其他城市有所不同,襄陽沒有把車聯網先導區(qū)的智能化改造工程放在市郊或新區(qū),從地圖上看其改造范圍全部落在了人口密度最大、車流量最多的中心城區(qū)的核心區(qū)域。
劉坤透露,在襄陽布設之初,國內主流的路側設備廠商面對車流人流都呈幾何倍增長的鬧市區(qū),原本在其他城市基于郊區(qū)、新區(qū)調試、積累的算法和算力總是達不到要求,導致這些路側設備廠商不得不重新優(yōu)化。“現在他們在國內其他城市產品上用的算法基本上都是從襄陽的算法迭代過去的,因為只有襄陽給他們提供了全域覆蓋、絕對真實、全量場景的驗證和運營機會”。
在車流量較大的航空路上,漢江智行特意選取了一段10公里左右的公交線路做實驗,在35輛9路公交車上安裝RSU(ETC系統中的路側單元)、攝像頭、雷達等設備。公交車在到達交叉路口前,能夠被路側的攝像頭、雷達等感知設備識別到,此時路側的計算單元會根據車輛的實時位置和速度,道路交通的實時數據、信號燈實時狀態(tài),計算出建議車速區(qū)間,并推送給司機。在智能網聯基礎設施和數字技術的支撐下,公交車可以開得像地鐵一樣,一路綠燈。
而設置在襄陽中心城區(qū)各大路口的人工智能紅綠燈,則像一個個“機器人交警”,它們24小時不間斷地執(zhí)勤,并根據實時的車流、人流,精準地控制紅綠燈的順序和時間,實時變化四個方向紅綠燈的放行時間和順序,哪邊車多放行哪邊,解決了“交通出行瞬息萬變,道路信控一成不變”“有車不放、無車空放、路口和多路口路權協調不公”等信控呆笨與浪費現象。
打通車聯網和交管專網
“其實當前車聯網技術要落地實現的難點不在技術壁壘,難的是政策與體制,難的是要得到公安部門的支持。”喜悅智慧總經理蘇麗娟表示,對于交警部門來說,信號燈是其最核心的管理手段,國內只有極少數地區(qū)的公安部門愿意把它的系統開放出來。
由于襄陽交管部門與車聯網建設單位打通系統、共享數據,使得襄陽成為全國首個實現智能網聯平臺與交管信控系統全域深度融合的城市。
騰訊智慧交通城市和網聯行業(yè)總經理宋征介紹,襄陽創(chuàng)新性打通車聯網和交管專網,在邊緣端,實現雷視設備與信號機互聯互通,雷視融合生成的實時交通流數據支撐信號機實時優(yōu)化計算。在中心端,實現智能網聯與交管信號控制中心平臺的數據互聯互通,對區(qū)域信控進行自適應優(yōu)化,將當下“車等燈”的固定配時模式提升為“燈看車”的人工智能隨機應變模式。
“現在幾大主流的地圖導航app都上線了路口讀秒功能,但與實際紅綠燈變化總會有幾秒鐘的誤差,這就是因為導航系統的信號沒有與交管部門的信號實現直連,它們普遍是通過用戶手機定位與大數據測算出來的讀秒。”劉坤說,襄陽的交管統一信控平臺和自適應紅綠燈控制系統都交給了漢江智行統一搭建,解決了最棘手的數據孤島問題,通過路側通信單元與車載智能終端、智能網聯平臺與導航地圖的互聯互通,實現信號燈狀態(tài)信息的精準推送。
不僅如此,襄陽交管部門還打通了原來的8個品牌的信號燈,將路口的信號控制系統進行統一管理和聯網監(jiān)測,實現了智能信號機的集中控制,達到交通治理從“路面指揮”到“一張圖”“中心控制”的模式轉變,大大提高了城市交通管控和指揮效率。
根據《襄陽市建設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qū)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征求意見稿),到2025年,襄陽智能化改造路口500個以上、道路里程1000公里以上,輻射中心城區(qū)953平方公里以上,實現中心城區(qū)道路車聯網基礎設施全覆蓋,全域開放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
低成本高收效樣本
據悉,襄陽的車聯網先導區(qū)建設總投資為4.7億元,其中打通車聯網和交管專網只花了1.23億元,是目前國內最便宜的解決方案。
“一些有實力的大城市為了推車聯網,會把全城所有路口的信號設備全部換成全新聯網的,一臺設備大概8萬~10萬元,一個路口至少要布設4臺設備,這種‘簡單粗暴’的搞法是我們這種三四線城市‘玩’不起的。”劉坤說,襄陽的智能化改造是在充分利用原有信控設備的前提下,通過人工智能秒級實時全智慧調度算法,將原有的紅綠燈信控系統升級為人工智能交警指揮官系統,“我們的做法也為眾多三四線城市提供了一個低成本、立竿見影提升城市交通效率的樣本”。
襄陽對智能網聯的應用還不只是與智慧交管的深度融合,漢江智行還在探索智能網聯經濟價值的閉環(huán),探索未來廣泛的運營空間。
目前,襄陽已經在這張智能網聯與智慧交通的網上加入了“交通領域碳的追蹤量化平臺”,可根據在每個路口布置二氧化碳捕捉器等感知設備,計算出每輛汽車在使用車聯網平臺前后的碳減排量,再以個人碳積分的方式形成一種商業(yè)模式。
比如開燃油汽車的被扣分,開新能源汽車的不扣分,選擇公共交通或步行的獎勵積分,再將全城減排下來的碳集中在追蹤量化平臺上,以城市為單位與其他城市進行碳交易。
除了政府算大賬外,居民也能利用碳積分享受免費坐公交車、停車費打折、抵扣暖氣費等公共服務收費優(yōu)惠,甚至未來還可以與商戶合作,搭建供給側與消費側的產業(yè)物聯生態(tài)鏈。
此外,襄陽還在推動車聯網跨界融合,培育車聯網產業(yè)生態(tài)。依托車聯網產業(yè)園,以深度應用為牽引,支持車端、路端企業(yè)加強前瞻性技術布局,不斷迭代優(yōu)化產品功能,推動智能網聯及配套產業(yè)在襄陽集聚,加快培育集研發(fā)、生產、測試、體驗、應用、配套于一體的車聯網產業(yè)生態(tài)。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