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和王亞平完成艙外活動任務,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出艙活動的女宇航員,邁出了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航空醫(yī)學專家蘭迪·洛夫萊斯(Randy Lovelace)就認為,女性或許非常適合太空,因為她們對于小型航天器來說更小、更輕盈。他發(fā)起的“FLATs”(Fellow Lady Astronaut Trainees)研究證明,按照相同的訓練標準,女飛行員完全可以與男性同行競爭,有時她們甚至表現(xiàn)得更為優(yōu)秀。但顯然,她們想要收獲平等的工作機會,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根據(jù)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數(shù)據(jù),截至今年3月,共有565人進入過太空,其中只有65名是女性,占比約為11%。在225次太空行走中,僅15次由女性完成,王亞平是第16位。
這些女性先驅在由男性主導的航天領域為自己和后輩們拼得一席之地,她們的貢獻卻往往被忽視。而這些女性所邁出的每一小步,都是在創(chuàng)造歷史。
創(chuàng)造歷史的女性先驅
1963年,蘇聯(lián)宇航員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Valentina Tereshkova)單獨乘坐“東方六號”(Vostok 6)宇宙飛船環(huán)繞地球,成為世界上首位進入太空的女性宇航員,當時她年僅26歲。在后來接受BBC采訪時,她這樣談論這次飛行:“我為女性感到高興。它不僅證明了女性可以在地球上實現(xiàn)性別平等,在太空中也同樣可以。”
捷列什科娃之后,再也沒有女性宇航員進行過單獨飛行,即使是女性參與的第二次飛行,也與之相隔19年。后來,捷列什科娃的職業(yè)生涯都在訓練男性宇航員,最后她升至空軍少將并轉而從政。晚年她仍在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并在2007年表示希望參加火星探險,“做好了飛行的準備,也做好了有去無回的準備。”如今,月球背面有一座環(huán)形山就以她的名字命名。
1984年,美國的“STS-41-G”發(fā)射任務成為首次有兩名女性共同進入太空的飛行。兩位參與任務的女性成員分別為凱瑟琳·蘇利文(Kathryn Sullivan)和薩莉·萊德博士(Dr.Sally Ride),前者成為第二位完成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后者則是首個進入太空的美國女性。
即使到了21世紀,女性參與太空探索仍然存在障礙。直到2013年,NASA宇航員班的男女學員才平分秋色,而直到2021年,NASA才終于不再限制女性宇航員在太空停留的時間。
2019年,由于國際空間站上沒有足夠小的太空服供宇航員安妮·麥克萊恩(Anne McClain)使用,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全員女性太空行走不得不被取消,這引起了人們的憤怒。
由于只有大號和超大號的太空服被打包,她錯過了創(chuàng)造歷史的機會。7個月后,杰西卡·梅爾(Jessica Meir)代替她,與克里斯蒂娜·科赫(Christina Koch)完成出艙任務,兩人成為最早完成太空行走的女性二人組,后者于2019年12月28日成為在太空停留時間最長的女性。
今年7月,沃利·馮克(Wally Funk)打破了約翰·格倫(John Glenn)的紀錄,成為進入太空旅行的最年長者,這位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第一位女性航空安全調查員、錫爾堡第一位女性民用飛行教官、美國聯(lián)邦航空管理局第一位女性檢查員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
兩個月后,又有兩名女性成為航空航天制造商和太空運輸公司Space X有史以來第一次全民用太空任務“靈感4號”(Inspiration 4)的乘客。這兩名女性的船票分別象征了“繁榮”和“希望”。
在這次任務中,29歲的抗癌斗士海莉·阿賽諾(Hayley Arceneaux)成了飛入太空的最年輕的美國人,也是第一個戴著假肢進入太空的人。
星辰之間的逐夢接力
1995年,在接受《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采訪時,薩維茨卡婭也回憶起自己首次進入“禮炮七號”(Salyut 7)空間站時所遇到的性別歧視:她的男同事遞給她一條圍裙,讓她“去做事”。但她強調自己“很快就與男同事們建立起了專業(yè)的同事關系”。
30年后,女宇航員們仍舊需要面對性別歧視。在劉洋成為中國升上太空的第一位女宇航員之后,韓國首位宇航員、亞洲第二位進入太空的女性李素妍向她送去祝賀。她說:在航空航天領域有很多女性工作者的參與,女性與男性在工作中沒有任何不同。劉洋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女性與男性宇航員的訓練完全相同,因為太空中的極端環(huán)境不會對任何人手下留情。
就在王亞平成功完成任務之前,網絡上也為了女宇航員是否能勝任這份工作而展開過一輪又一輪的激烈討論。即便遠在太空也無法遠離世俗的眼光,一代代女性在星辰之間無畏地進行著接力與傳承。
2019年,時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Jim Bridenstine)做出假設:第一個登上火星的人可能是一名女性。她的目標是重返月球、建立長期科研點,并且最終登陸火星的“阿爾忒彌斯工程”(ArtemisProgram)。在希臘神話中,女神阿爾忒彌斯為阿波羅的孿生姐姐,該工程的命名與美國此前的“阿波羅工程”相呼應。這個計劃宣稱將擁有平等的男女比例,并且計劃在2024年,首次將一名女宇航員送至月球。
俄羅斯的安娜·基金納(Anna Kikina)計劃在2022年進入軌道。澳大利亞的第一位女宇航員金·埃利斯·海斯(Kim Ellis Hayes)目前正在受訓,她預計在2023年以裝備專家的身份參與商業(yè)任務飛入太空。
今年4月,阿拉伯世界也擁有了自己的首個女宇航員——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的諾拉·馬特魯希(Nora Al-Matrooshi)。這名28歲的女性從4000多人中脫穎而出,將于今年晚些時候和另一名男性前往NASA學習。
但這些并不代表平等的日子真的已經到來。人們應該期待,在拋掉一些裝點門面的形式主義之后,女性仍舊能夠自由地在太空探索中發(fā)揮作用。而在那一天到來之前,這些開拓者便是激勵新一代女孩們憧憬太空旅行的榜樣。
女性和男性一樣,擁有做夢的自由,也有實現(xiàn)夢想的自由。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yè)執(zhí)照公示信息
聯(lián)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